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国际刊号:1672-7134    国内刊号:34-1268/R    主办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
期刊级别:省级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国际刊号:1672-7134
国内刊号:34-1268/R
审稿时间:1~3天
语种:中文
张仲景药用芍药辨析
关键词:杂病论 仲景 张仲景
郭永胜,张震,渠景连,黄书婷
 
1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其所载方剂被誉为“经方”,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其中《伤寒论》《金匮要略》分别载方113首(缺1方)、205首(5首未载药物组成),用芍药者分别为33方次、34方次,合计达67方次(4首为方后注所载加减法),所占比例超过全部方剂的1/5[1]。然而自古至今,对于张仲景所用经方中芍药之属于赤芍、白芍存在争论,对理解与运用含有芍药的仲景经方造成一定的困惑。如从中医药用芍药源流来看,对于张仲景经方所用芍药,原义当属赤芍[2],而目前中医主流学界运用仲景经方所用芍药则为白芍[3-4]。故本文基于张仲景著述,结合古今相关文献的分析,探析古今对运用张仲景含芍药经方的演变规律,进而指出运用张仲景相关经方的思路。
 
古今对张仲景药用芍药存争议
先秦时期芍药即为常见的花卉,《诗经》记载有“赠之以勺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名称为“芍药”。由于秦汉时期芍药并无赤白芍药之别[5],故《伤寒杂病论》中芍药亦无赤芍、白芍的区分。而随着后世对芍药品种的逐渐明确区分,导致后世对于张仲景运用芍药的赤、白归属产生了分歧。
 
直至梁代《本草经集注》记载有赤、白芍之分的论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但对于赤、白两种芍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区分并不明显,也未有将其辨别、阐述与运用,故而这阶段的医药文献仅有芍药之名。唐时医药方书中始有少量赤芍、白芍的记载,将赤芍、白芍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记载逐渐增多,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芍药汤中明确指出所用芍药为白芍药,赤芍桔梗杏仁汤中所用芍药为赤芍药。《外台秘要》是唐以前经验方书之总汇,其中提及真武汤方用白芍药。
 
宋朝对于白芍、赤芍的差异认识逐渐加深,并开始广泛将芍药区分为白芍与赤芍两种以运用于临床之中,使得芍药、赤芍、白芍三种名称并列于常用方剂之中。此时对于《伤寒杂病论》芍药的运用已有界定,但不同医家著作之间关于张仲景经方芍药的赤白区别认识并不一致,可谓开启了对张仲景运用芍药品种产生争议的先河。给后世理解不同时期的相关文献以及运用其中的方药带来困惑。
 
如《太平圣惠方》桂枝汤、葛根汤、黄芩汤、大柴胡汤、玄武汤中用赤芍,在当归四逆汤、胶艾汤、黄芪建中汤中用白芍药,在脾约麻仁丸、温经汤中为芍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桂枝汤、小青龙汤用芍药,大柴胡汤用赤芍,当归芍药散用白芍等;《圣济总录》中桂枝汤以及相关加减方剂均用芍药。正如当时医家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所称:“仲景桂枝汤加减法,凡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用赤芍药,孙尚药方皆用白芍药”[6]。甚至同一作者在不同著述中,对于桂枝汤运用赤芍与白芍的认知不一致,如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指出桂枝汤用白芍药,《伤寒九十论》却认为用赤芍药。
 
自宋之后,古今各医家对于张仲景运用芍药的争议一直存在。其中大都虽仅言芍药,但据其方药分析,多属白芍,如吴谦、尤在泾、喻嘉言等。而《医宗必读》则认为桂枝汤所用芍药为赤芍,《伤寒证治准绳》中桂枝加芍药汤、《通俗伤寒论》中大柴胡汤皆为赤芍。当今有学者从《伤寒论》原文总结其中经方中芍药功效,认为与现代医家对白芍功效的总结相似,故而指出张仲景经方中所用芍药为白芍[7],这亦是中医学界的主流认识,如《方剂学》《伤寒论讲义》等教材中所分析桂枝汤、四逆散等经方所用芍药皆为白芍。而一些学者对张仲景参考的书籍、《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用法与功效,以及植物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仲景所用芍药应为赤芍[8-9]。或根据《伤寒杂病论》书中实例,认为张仲景并非单纯只用赤芍或白芍,而是赤芍、白芍并用,具体则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白芍或赤芍[10]。
 
张仲景药用芍药原义当属赤芍
关于张仲景经方中所用芍药的品种所属,后世医家从张仲景参考相关书籍、《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功效与相关条文的病机,以及《伤寒杂病论》中芍药的用法及生长环境等角度进行探究。虽然这些论述角度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同学者却得出并不一致的结论。而如果基于当时时代背景,从芍药药物文献角度进行探析,则基本会得出一致的结论。
 
赤芍、白芍是中医目前常用药品,其生产炮制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味主治较为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白芍品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赤芍品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11]。现代区分赤芍、白芍的方法主要以植物来源、产地、野生或栽培以及炮制方法等[12]。
 
《神农本草经》中并未记载芍药的炮制内容,《伤寒杂病论》非常注重药物的炮制方法,但对于芍药并未特殊记录其加工,《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指出当时的芍药加工方法为“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明清之前,对于芍药炮制记录最为详细的为《雷公炮炙论》与“安期生服炼法”。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记载:“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指出了芍药需要经过晒干-拌蒸-晒干的修治加工过程,这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的记录显然不同。
 
由此,可以推测,中医药用芍药的初期,除了晒干、洗净、㕮咀等简单加工外,并未进行去皮蒸煮等炮制方法。唐代以前所载芍药,并无赤芍、白芍的明确区别,其用芍药并无去皮水煮炮制一法,皆属野生芍药生品[13],结合芍药的采摘时间为二月、八月,为春、秋季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赤芍药的采收修治一致,故仲景所用芍药当为赤芍。
 
后世运用仲景经方芍药的演变
随着芍药用药经验的积累,以及对于芍药不同品种的认识加深,古人发现中医药用芍药的区别,认为“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注解伤寒论》),并推崇芍药中“白而长大”者。但明清之前古人对芍药之赤白区分多根据花、根颜色,与近代以来注重产地、加工并不一致。而以芍药根、花区分的分类,其实其基源来源相同,故二者“主治略同”(《本草汇言》),并因品质差异而有白补赤泻等稍有不同。因此,古人对于运用仲景经方虽有赤芍、白芍争议,但均可取得临证疗效作为论证依据。
 
1 古人素来重视芍药色白多脂肉者
早在《本草经集注》时就有“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的记载,指出白山、蒋山、茅山等地等地芍药“白而长大”,其质量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多赤”芍药,则为最好。《本草图经》转载“安期生服炼法”时指出,若欲取芍药服饵,当审看需用“色白多脂肉”之金芍药。《本草衍义》指出:“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亦是推崇野生之根色白粗肥的芍药种类。
 
2 古人辨别芍药方法多依根花颜色
在明清之前,古人主要以芍药的花或根的颜色区分赤芍与白芍[5]。如《本草图经》记载“根亦有赤白二色”,《开宝本草》称:“此处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两色”。及至明清时期,虽然另有芍药的鉴别方法,然以花之颜色为据仍是许多医药学家的认识方法,如《本草纲目》 称:“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但无论开白花还是红花,其根均为白色,《本草崇原》谓:“芍药花开赤白,其类总一。”故以花之颜色区别赤、白芍的依据逐渐退出本草文献。总之,以芍药的花或根颜色的区别方法,并不能区分芍药来源差异,虽然古人在理论上对运用芍药赤、白产生争执,但其实所运用的芍药并无实质差异。故明清及之前本草文献在赤、白芍是否划分的问题上,赞成二者合并的多于分开。
 
3 加工炮制促进了芍药药性的分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蒸煮、去皮等加工作为白芍、赤芍的主要辨别依据。但此鉴别方法并非古代芍药的区分方法。古代记载芍药炮制最为详细的是《雷公炮炙论》与“安期生服炼法”。《雷公炮炙论》指出芍药需要经过晒干-拌蒸-晒干的修治过程;《太平圣惠方》《证类本草》记载有“安期生服炼法”,相比《雷公炮炙论》芍药的加工方法,增加了水煮的环节,可谓当今白芍炮制加工的渊源。虽然《雷公炮炙论》、“安期生服炼法”记载芍药的熟制方法,但经水煮制的炮炙记载鲜见于其他方药书籍中。唐宋之前书籍中芍药或白芍、赤芍仅有几处标注炮制炒或熬,其他大都未有标注。元明以来时,芍药的炮制记载与之前比较明显增多,其中论述多为白芍,但却是为了调整药性,一般使用仍多是生用,并未将炮制作为白芍、赤芍区别的依据。最终将炮制加工方法作为区分赤、白芍的主要依据形成于近代[14]。由此可知,道家服饵养生的操作方法推进了药物炮制的发展,芍药的水煮加工方法有助于促进或增强其补益作用。
 
运用张仲景经方药用芍药思路
张仲景时代芍药尚无赤、白之分,故《伤寒杂病论》药用芍药原义,当为运用赤芍。芍药因野生、栽培,或生长环境等不同,而有药物效用品质的差异。古人总结在芍药一般功用的基础上,具有“白补赤泻”的差异,尤其注重野生芍药之“色白多脂肉”者,认为这种芍药或有补益之偏性,或相对药效较好,故而推崇此种白芍,故而成为后世运用仲景经方注重白芍的重要原因。
 
但古代芍药之白、赤区分,与近代以来因加工炮制而鉴别赤芍、白芍的方法不同,从本质来说,古人所注重之白芍仍是当今赤芍的范畴。而随着芍药人工筛选栽培、加工炮制以及用药经验的积累,使得芍药逐渐演化为功能差别较大的不同药物,即近代以来所指白芍与古代所载白芍的内涵并不一致。与古代所载白芍相比,当今白芍更偏于味酸而补,其苦泄作用得以矫制而减弱,故在使用仲景经方时需要注意辨别使用。
 
由于受到古代重视白芍的认识,当代临证实践中在运用经方时多偏重于运用白芍,但亦指出根据患者病症性质或体质进行区别对待。如病证属实,体质强壮者,运用赤芍;若病证属虚,病人体弱者,则可考虑用白芍[9]。或痉挛性疾病用白芍较多,若舌质黯紫或血液黏稠者,或为血管疾病者,则使用赤芍比较多[15]。白芍相比赤芍,药材本身力量就弱,又经过水煮,其药力远小于赤芍[13]。
 
结 语
从芍药药物文献角度进行分析,张仲景时代芍药尚无赤白之分,属当今之赤芍。芍药因野生、栽培,或生长环境等不同,在一般功效的基础上,稍有“白补赤泻”之别,尤其推崇“色白多脂肉”者,此为后世注重白芍的重要原因。但古代芍药之白、赤区分,与近代以来因加工炮制鉴别的方法不同,从本质来说,古人所注重之白芍仍属当今赤芍的范畴。而根据张仲景原义,结合芍药加工炮制的演化,若病证性质不虚者,均主以运用赤芍,其不耐赤芍开泄者则用白芍。若强调其补益阴血作用,宜用白芍;若运用芍药苦泄之能,宜用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