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国际刊号:1672-7134    国内刊号:34-1268/R    主办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
期刊级别:省级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国际刊号:1672-7134
国内刊号:34-1268/R
审稿时间:1~3天
语种:中文
张家山汉简《引书》中治疗骨伤科痛症导引方法探析
关键词:张家山 骨伤科 经筋
宋宇轩,周宝,乙春梅,贾茜,张雷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12
 
1983年湖北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包括2种与医学有关的文献:《脉书》和《引书》。《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共记载了44种疾病[1],其中与疼痛有关的疾病有19种。在成书年代相近的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的经脉所生病症中,与疼痛相关的病症同样超过了所载病症的1/3,说明当时医家对疼痛病症尤为关注[2],并可推测出当时因疼痛来就诊的患者居多。现代临床中,骨伤科痛症也较为常见,目前多以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导引术动作简单,适用范围极广,且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小,可应用于日常养生预防以及临床治疗当中[3]。现对张家山汉简《引书》中运用导引术治疗现代临床上多见的项痛、腰痛和膝痛的方法进行剖析,对现代生活和临床具有借鉴意义,可让千年之前的古代导引术在现代临床中重焕光彩。
 
《引书》中记载的骨伤科痛症及分析
《引书》中所载的骨伤痛症及其治疗方法共有8个,包括:项痛不可以雇、膝痛、踝痛、背甬、腰甬、支尻之上痛、肩痛、肘痛。下文将对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项痛不可以雇、腰痛、膝痛进行探讨。
 
1 项痛不可以雇(顾)
《引书》简31~32:项痛不可以雇(顾),引之、炎(倓)卧、□目(?),信(伸)手足口口口已,令人从前后举其头,极之,因徐直之,休,复之十而已;因口也,力拘毋息,须臾之顷,汗出走(腠)理,极已[1]。《说文解字》:“项,头后也。”段玉裁注:“头后者,在头之后”。“雇”在此的意思为“顾”,所以“项痛不可以雇”的意思是后头疼痛,不能回头看。张家山汉简《脉书》中对“项痛不可以顾”也有记载。高大伦认为“令人从前后举其头”的意思为让人从前方抬举患者头部,用力往上抬[4],刘朴认为应当是“帮助者推按患者下颚”[5]。我们较认同后者观点,患者处在平卧位,所以不会是在患者的前后,我们认为此“前后”应指患者头面部和头后部,“令人从前后举其头,极之”是指令人从前方托举患者下颏部,从后面托扶头后部位,向患者头端拔伸。此法还配合呼吸方法,屏住呼吸的作用是“闭息以利交筋”,所以完整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双眼闭合,伸直四肢,施术者双手从前方托举住患者下颏部,从后面托扶住患者头后部,向患者头端用力慢慢拔伸,随后慢慢放松停止操作,重复十次,每次拔伸时都是在患者屏住呼吸的同时用力牵拉,并保持到患者皮肤出汗、不能忍受为止。清代医书《伤科大成·接骨入骱用手巧法》:“失枕有因卧者,有一时之误者,使患者坐低处,先行揉摩,一手提其头,一手托其下颌,缓缓转动伸舒使直”。[6]对落枕的患者使用的方法可说是一脉相承。
 
此导引法与现代推拿手法中的仰卧颈椎位拔伸法相似[7],有舒筋通络,解痉止痛的作用,是目前发现记载最早的拔伸手法[8]。此病与现代骨伤科中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急性胸锁乳突肌痉挛性落枕等疾病相似。在现代临床中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椎动脉型颈椎病[10]的常用手法,在治疗落枕时多采用的是坐位的掌托拔伸法和肘托拔伸法。[11]现代运动医学研究表明,将受累的肌肉持续拉伸达到最大长度并维持2min以上,可明显减轻疼痛,与《引书》中所载的“力拘毋息,须臾之顷”相吻合。说明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医家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有效的拔伸手法治疗颈部疾病。此法还与现代麦肯基疗法中的“平躺颈部伸展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12],徐晖运用麦肯基诊疗技术治疗以疼痛和颈椎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3]。
 
2 引腰痛
《引书》简51:“引腰痛,两手之指夹脊,力 以仰,极之;两手奉尻,傋头,揗之,头手皆下至踵,三而已”[1]。
 
高大伦对此导引术进行了详细地解释,认为导引腰痛的具体方法是用两手手指夹持腰脊并用力按住,之后尽力仰身到极限;两手捧住臀部,弯头,抚摸,头和手都向下低垂至脚跟,做三次[3]。笔者认为此导引动作可做进一步解释。“两手之指夹脊”,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劳累后腰痛的自主动作,可以推测是用双手大拇指抵住腰脊,其余手指起到支撑作用。从“两手奉尻,区头”应是第二个动作,应当恢复正常体位之后再进行。如果没有恢复正常体位,继续动作,则“区头”是继续向下弯腰,结合“手头皆下至踵”,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是腰痛患者。所以应当是恢复正常体位后,用双手捧住臀部,向前弯腰低头,同时双手顺着弯腰时向下的趋势,循着大腿后侧向下抚摸至脚跟。刘朴认为,普通人的头是无法到达脚后跟的,所以“头手皆下至踵”应该是“手足皆至下,手至踵”[14]。
 
《诸病源候论·腰背诸病》中记载了5种运用导引书治疗腰痛的方法,其中“仰头努脊,一时极势,满三通……长舒两足,向身角上,两手捉两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气并在足下,手足一时努纵,极势三七”[15]。与此方法相近,并对动作进行了详细的补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也有治疗腰痛的导引术:双脚并立,吸气,双手做抱拳式放在胸前,俯身弯腰,垂臂,待双手将及地时,转肩颈,还原起身[16]。现代功法八段锦中的“双手攀足固肾腰”与《引书》中记载的导引术式也较为相似。腰为肾之腑,肾藏精,肾精可充养骨骼,充斥脑髓,此动作可以充分刺激人体的督脉、膀胱经的气血,刺激腰椎脊柱周围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固肾腰的作用[17]。
 
现代学者对导引术治疗腰痛有较多的研究和实验。王丽敏通过运用导引术联合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慢性腰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8]。五禽戏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总有效率高达93.3%[19],易筋经对劳损性腰痛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20]。
 
3 引膝痛
《引书》中记载了两种治疗膝痛的方法,均借助了器械,其中一种方法对相对应治疗膝痛的症状描述较为具体,但两者在导引动作上较为相似。
 
3.1 秋千引膝痛 《引书》简40~42:“苦两足不能匀而膝善痛,两胻善塞(寒),取木善而削之,令其大把,长四尺,系其两端。以新纍县(悬)之,令其高地四尺,居其上,两手空(控)纍而更蹶之,朝为千,日中为千,莫(暮)为千,夜半为千,旬而已”[1]。
 
“纍”在此为绳索,如《庄子·外物》:“夫揭竿纍,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高大伦认为,患者行走时两足不均匀并且膝部经常疼痛,两腿常感寒冷,应选取一根木条并精细地削成与手握一般粗细,长四尺,栓住两头。用新的绳索将木条横挂起来,离地面高度为四尺,人坐在木条上,两手抓住绳索,交错踢动双脚,早上、中午、傍晚、半夜各做一千次,连续做十天为止[3]。
 
平时当做娱乐的荡秋千其实可以用来治病,《引书》中共载有两则,除此之外在《引书》第67简记载了运用秋千治疗心痛的方法[21]。现代医学对秋千也有相关研究,长期的荡秋千对人体的前庭稳定性和机体的平衡功能有较好的锻炼作用,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腰腹肌力量[22]。荡秋千配合腿部动作,可以更好地锻炼腰腿部的肌肉,结合中医经筋理论,可有效减轻膝痛。此方法与现代钟摆甩腿疗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丁志军认为钟摆甩腿疗法对创伤后的关节软骨的修复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恢复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和延展性,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23]。笔者认为一天四千次的踢腿动作对膝痛患者来说可能会有难度,应当由少逐增,平时还可运用此方法预防膝痛。以荡秋千为基础的导引治疗方法,在现在社会简单易行,在小区即可锻炼,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的特点。
 
3.2 据权引膝痛 《引书》简45~46:“引膝痛,右膝痛,左手据权,内挥右足,千而已;左膝痛,右手据权,而力挥左足,千而已。左手勾左足指,后引之,十而已;又以左手据权,右手引右足指,十而已”[1]。
 
刘钊认为“权”应该指墙壁上的木柱[24]。译文:导引膝痛,右膝痛则用左手抓住木柱,用力挥动右足,做一千次为止;左膝痛则右手抓住木柱,用力挥动左足,做一千次为止。用右手抓住木柱,左手勾住左足趾,向后拉拽,做十次为止;又用左手抓住木柱,右手拉拽右足趾,做十次为止[3]。
 
现代有研究者[25]认为捏膝拿骨法等导引术可以保护和改善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肉的力量、稳定膝关节的平衡力,在临床上运用导引的方法治疗膝痛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徐朦婷将《引书》中的此种导引法运用于临床,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古老的导引术在现代临床中仍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26]。此方法是甩腿与扳腿的结合,在现代养生保健中同样常见。
 
医理分析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27],《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也有相关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28]导引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一种内外兼修,调和阴阳,防病治病的健身养生方法。[29]痛症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从而产生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30]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气血运行受阻是疼痛产生的基础。除外感六淫导致气血受阻外,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贺普仁教授也认为疼痛是心感受到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的感觉,在治疗上辅助移神凝心通调血脉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痛的疗效。所以导引术治疗痛症的医理与针灸治痛类似,均为通调气血经络,宁心安神。导引术较针灸适应人群更广,群众可接受度更高,更适用于现代养生保健。穆长帅认为导引术与经络学说同出一源且相互补充,通过导引术可以有目的地锻炼经络,能够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养生,延缓衰老的目的[31]。
 
导引术与经筋关系密切,《灵枢》中将经筋与经脉放到同样的层次进行叙述,在多处提及“经筋”一词,可见经筋的重要性。经筋与经脉均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部分,经筋始于四肢末端,汇聚于关节,循四肢上行于胸腹头面部,属于经脉的范畴,“筋”是导引运动产生牵伸力量的直接承担者,通过对筋的牵拉,可以对筋进行锻炼和放松,从而促进人的经气运行,使之通则不痛,实现通过调整经络气血进而内调脏腑的作用[32]。《素问·痿论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与骨和关节具有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到人体正常的运动,所以通过导引术锻炼并改善经筋,可有效治疗骨伤科病症,缓解疼痛。
 
通过对后世、现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张家山汉简《引书》中所记载治疗骨伤科痛症的具体方法一直对后世产生着影响,部分术式沿用至今,对后世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后世、现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张家山汉简《引书》中所记载治疗骨伤科痛症的具体方法一直对后世产生着影响,部分术式沿用至今,对后世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古代导引术所借助的器具可更深一步的地结合现代临床进行创新,导引动作也可结合现代运动医学中的方法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导引术的疗效。运用导引术不仅可以治疗相关疾病更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特色。系统的研究张家山汉简《引书》中所记载的导引术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现代临床治疗骨伤科痛症中对挥中医特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简单易行的导引术进行养生防治,同样符合健康中国战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古代导引术所借助的器具可更深一步的结合现代临床进行创新,导引动作也可结合现代运动医学中的方法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导引术的疗效。运用导引术不仅可以治疗相关疾病更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特色。系统的地研究张家山汉简《引书》中所记载的导引术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现代临床治疗骨伤科痛症中对挥中医特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简单易行的导引术进行养生防治,同样符合健康中国战略。